央廣網北京11月11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《天下財經》報道,說起昨夜今晨,肯定會有不少人守在電腦前等待零點到來。沒錯,一年一度的“雙十一”盛宴又開啟了。細算一下,“雙十一”已經8年了。對商家而言,這真的是一場“磨刀霍霍”的獲利盛宴嗎?對消費者而言,這又真的是一個能夠買得“物超所值”的狂歡節(jié)嗎?
電商“潛規(guī)則”待打破
最近有調查發(fā)現,在“雙十一”如火如荼的網絡購銷盛況背后,刷單造假、消費欺詐等不良現象依然存在。有分析指出,這些現象、問題都指向多年亟待醫(yī)治的痼疾電商“潛規(guī)則”。
巨額推廣費用 肥了平臺、瘦了商家
根據記者調查,不少網店的實際經營成本已經高于實體店鋪,這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競價排名和縱容刷單造成的惡性市場環(huán)境。拿競價排名來說,商家在電商平臺上出價,按照流量競價購買廣告位。平臺則根據商家出價從高到低進行展示。
一位大型電商平臺高管透露,這種模式的弊端顯而易見,想要維持排名,很多情況下,要么就是巨額投入后巨額虧損,要么就只能依靠假冒偽劣和坑蒙拐騙。
刷單刷好評 表面繁榮傷及誠信
刷單刷好評也是電商頑疾之一,這讓虛假繁榮傷及誠信根本。一位淘寶賣家指出,不刷單是被動等死,但對于中小企業(yè)來說,刷單看上去是主動跳進火坑。因為刷單面臨的刷單成本和平臺抽取的傭金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。實際上,這種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的現象,導致很多企業(yè)不堪虧損,退出電商平臺。
假冒產品、價格欺詐 傷害消費者權益
同樣被詬病的還有假冒偽劣產品和價格欺詐。一項抽檢結果顯示,電商產品的總體不合格率高達34.6%。另有數據顯示,去年“雙十一”,超過50%的商品有先漲后降的現象,熱銷商品先漲后降的比例更高達75%。
謹慎看待“雙十一”模式的過度膨脹
可以說,“雙十一”發(fā)展至今,雖然銷售越來越火爆,消費者購物越來越踴躍。但并非主要因為產品創(chuàng)新、質量提升、品牌做強或是消費體驗優(yōu)化,其本質仍是傳統(tǒng)價格戰(zhàn)。因此,有專家就提醒,“雙十一”模式的過度膨脹,會逐漸蠶食國內制造業(yè)在產業(yè)轉型升級過程中多年辛辛苦苦累積起來的創(chuàng)新和品質基礎,讓大量民營企業(yè)被無情地綁定在低價、低質的傳統(tǒng)惡性價格戰(zhàn)之中。
電商步入“品質提升”關鍵期
可以說“雙十一”是我國電子商務快速發(fā)展的一個縮影。那么從“雙十一”看中國電商的“品質化”之路該如何走呢?
迅速成長的電商行業(yè),目前已經步入“品質提升”關鍵期。一方面,如今消費者不再唯價格論,商品的品質、實用和個性成為購買的核心要素。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說,“中國將進入品質、品牌、品味、品格消費時代,電商經濟也要順應這一趨勢做好‘有品電商’。”這樣才能與中國消費升級和產業(yè)升級形成良性互動。
另一方面,跨界整合,重塑生態(tài)也是電商品質化的出路。同時,整合不止于供應鏈,電商平臺、網站、電視、APP之間的數據共享,將會帶來難以想象的流量資源。
此外,作為電商真正意義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的誠信也值得重視。隨著消費者理性消費、品質消費的崛起,倒逼更多電商企業(yè)的思考:“互聯網思維”的本質不是“網”,而是“人”,被消費者拋棄的平臺將一文不值。業(yè)內人士認為,為消費者提供更高效、更人性化的商品和服務,這可能是未來電商的模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