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北京2月9日電 題:就地過年,年味里有“向上的中國”
中新社記者 張蔚然
對中國人來說,年味是一種關于團圓、幸福和期盼的特別味道。
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”,詩中的年味從古延續(xù)至今;“全家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”,是多年來大江南北的共同“民俗”;受疫情影響,繼去年“宅家抗疫”過年后,今年很多中國人選擇就地過年和家人“云”相聚,年味更不同。
雖然牛年春節(jié)仍有鮮明的抗疫底色,但年味之中多了一種“向上”的氣質。
這種氣質,由這個國家和她的民眾共同表達。隨著全球疫情進入第二個流行季,中國面臨外防輸入巨大壓力。雖然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(xù)向好,但仍有不少中高風險地區(qū),因人員流動導致疫情傳播擴散的風險繼續(xù)存在。選擇就地過年,本身就是對抗疫大局的有力支持。崇尚集體利益的中國人明白,只有當整個國家的發(fā)展持續(xù)“向上”,個體才能迎來更多“向上”機遇。就地過年,是人們對一個“向上的中國”投下的信任票。
對就地過年的人們來說,“此心安處是吾鄉(xiāng)”,停下的是回家的腳步,不變的是對年味的期許。
這份年味中有暖意,“年味包裹”成為熱詞,老家的父母通過快遞向就地過年的子女傳遞家鄉(xiāng)“味道”,充實著游子的味蕾;這份年味中有新意,在上海,一群外賣騎手專心籌備專屬于他們的“騎士春晚”,預備年三十“上線”,在開心過年的同時把視頻發(fā)給老家親友,告訴他們一切安好;這份年味中有儀式感,“一人食”小份制年夜飯豪華套餐需求在北京、昆明等城市大幅增加,不少餐廳更推出多種規(guī)格的年夜飯?zhí)撞凸╊櫩途€上選購,包括半成品預制菜和成品菜,更好匹配人們對年夜飯的需求;這份年味中也有獲得感,就讀于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的香港籍學生林志煒在就地過年的同時,到廣州火車站參加春運志愿服務,他說這個經歷會是過年的最大收獲。
縱然老家回不去,“就地”也可年味長。在這些暖意、新意、儀式感和獲得感的背后,是中國人在辭舊迎新之際對“向上”生活的追求。每一次“向上”,都是在為“向上的中國”積聚能量。
眼下,官方正通過各類舉措讓就地過年更安心從容。從留崗紅包、過年津貼,到免費觀影逛景點,再到落戶入學加分“禮包”,各地最大程度滿足民眾需求。對于無法與父母、子女團聚的留守兒童和老人,各省市予以妥善照料,讓就地過年的人無后顧之憂。
今年究竟有多少人就地過年無法精確統(tǒng)計,但無論在他鄉(xiāng)還是故鄉(xiāng),無論是“年味包裹”“小份制年夜飯”還是“云拜年”,對新春的希望都在有滋有味的小細節(jié)里生長,正是這些個性化、生活化的新春細節(jié),共同勾勒并詮釋著“向上的中國”的模樣。一個努力“向上”的中國,一個安定祥和的中國,也將為被疫情改變的世界帶來更多“向上”的力量。
據(jù)青海省婦女聯(lián)合會官方微信消息,針對“馬金瑜被家暴事件”,青海省婦聯(lián)高度關注,家庭暴力是我國法律明令禁止的違...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