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河北新聞]“家住深州西南邊,村民就叫丁家安。祖籍山西洪洞縣,明朝官府大搬遷。永樂二年開始遷,一直遷至十三年……”這是衡水深州大屯鄉(xiāng)丁家安村65歲的老黨員康洪奎,為了記錄村莊變遷歷史和教育子孫,花了6年多時間所編寫的村史,多以詩歌的形式表現(xiàn),受到了人們的喜愛。
進康洪奎的房間,記者看到厚厚的一摞紙張在桌上整整齊齊的擺放著,這是凝結(jié)著老人多年心血的村史書稿。6年前的一個春天,在村里擔(dān)任了20多年村干部的康洪奎萌生了寫村史的念頭,“年輕人對村子的歷史了解太少啦,翻出點兒老東西也能教育教育后代們。”精神矍鑠的老康說,從那個時候起,他白天開始搜集資料,走訪村里熟悉村莊典故的老人,召開在外老鄉(xiāng)座談會,整理家譜,晚上便一絲不茍地投入到撰寫工作中。這位只有小學(xué)文化的老人樂此不疲,為完成這部村史,他不辭勞苦。
“我寫村史喜歡用詩歌的形式,這樣讀起來朗朗上口,讓人耳目一新。”康洪奎說著,翻開了他寫的村史:“家住深州西南邊,村民就叫丁家安。祖籍山西洪洞縣,明朝官府大搬遷。永樂二年開始遷,一直遷至十三年。劉康姚李趙張侯,千里之外把家安。和睦相處幾百載,男耕女織建家園。雙手秀出家鄉(xiāng)美,桃花園里可耕田。”同時,他還對詩歌配以詳細的注釋和說明。
為了讓子孫牢記本村的革命先烈,康洪奎不久前專門搜集本村在抗日戰(zhàn)爭、解放戰(zhàn)爭、抗美援朝戰(zhàn)爭中犧牲的烈士資料,一次次跑到各相關(guān)部門詢問,得到了他們的熱心支持,他還讓孫子手把手教他上網(wǎng)搜集相關(guān)信息,終于克服了許多困難將其整理完成。老人認(rèn)真地介紹著一個一個的烈士,臉上寫滿崇敬,“我們要永遠銘記在戰(zhàn)斗中犧牲的烈士們,是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民族解放,是他們用生命換來了國家的繁榮昌盛、長治久安。”
經(jīng)過6年多的時間,康洪奎的村史已完成初稿并經(jīng)過了5次修改,輯印成冊,免費發(fā)放給村民們閱讀觀看。村史以時間為主線,從明朝永樂二年(公元1404年)記載至今,內(nèi)容包括本村的歷史沿革、鄉(xiāng)土人情、民風(fēng)民俗、大事年譜、重要人物等5萬余字,成為村莊一部生動的教育史料。
[河北新聞]家住深州西南邊,村民就叫丁家安。祖籍山西洪洞縣,明朝官府大搬遷。永樂二年開始遷,一...